绿色简约靓丽风格的一款自适应式zblog app下载模板,面向于手机app应用、手赚app应用、网赚app应用分享下载网站设计开发,采用左中右三栏布局响应式结构,APP图标排版、分类展示、大幅轮播图、热门/最新APP模块,二维码扫描下载,支持电脑或手机访问浏览,兼容IE9+、Firefox、chrome及Safari等主流浏览器,在PC电脑端和手机端都具有良好的访问浏览体验。
主题特点:
从2006年俄欧天然气贸易达到峰值之后,欧洲从俄罗斯的天然气进口量逐年减少,这一方面是由于技术革新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,降低了欧洲的能源消耗。
在出现一系列腐败丑闻后,人们对股市的信心和信任荡然无存。预计上海自贸区将重点开放服务行业,尤其是金融服务行业。
在新建的浦东金融区,摩天大楼鳞次栉比,此外上海还有两座国际机场、世界上线路最长的地铁系统以及诸多国际酒店。或许,启动自贸区会为上海提供一个逆转上述情形的机会,我们还要拭目以待。但上海不仅要欢迎国际投资者,还要不断积累市场透明、没有政府干预的证据。但其实,随着海外金融机构的纷纷撤退,上海近年来的国际化程度有所减弱。上海自贸区是会成为另一个大胆提出但未能实现的计划,还是有可能带来巨大改变?亚洲首富李嘉诚上周加入到这场讨论中,他说,上海自贸区对香港来说是一个重大威胁。
表面上看,上海现在确实像是一个全球金融中心,与伦敦、纽约、东京、香港或新加坡并无二致。香港IPO筹资额今年跌至全球第六位(2009年至2011年期间一直居首),而上海则消失得无影无踪。省和省竞争、市和市竞争、县和县竞争、镇和镇竞争。
为什么在中国可以使用地区竞争的方式来解决激励机制问题呢?首先如果要竞争,就必须手里有资源,手里没有资源实际上是搞不起来的。面对贫穷和面对着基本的政治障碍,将G D P增长当作一个目标,这是过渡性的做法,在当时这个事情是可以实现,而且也的确有一段时间的成功。在改革刚刚开始时,中国非常贫穷,要不要改革、要不要推动市场经济,在政治上有障碍。之所以产业革命发生在英国,而不是其他国家,原因就是英国先建立了宪政,英国先保证了政府保护私有产权,用宪政的方式来将政府的手脚捆起来。
包括这个市场的建立,包括民企的发展等等,这些都是和地方政府的动力联系在一起,因此地区竞争是一个关键的东西。如果不深化改革,中国是没有办法解决激励机制问题,也没有可能解决中国当下的问题。
竞争G D P是现有体制下能做的最好事情,放弃了这个,而不改制度一定会使事情变坏。保护私有产权里核心的问题是防止政府侵犯私有产权,政府怎么能够做到呢?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,就是宪政。但也并不是说美国的地区之间就没有竞争。问题在制度而不是速度为什么这个手段不能长期用下去呢,因为在任何政体下政府的功能都不是单一的,世界上无论何种政体,没有任何一个政府可以说我的目的就是为了G D P增长,不存在这样的事情,政府的目的一定是很多很多的。
政府要提供基础设置建设,包括道路桥梁等,同时像贫富差别这一类问题是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的,也要靠政府。今天我们看到无数的严重问题,都是从这里出来的,过去的经济增长是这个机制带来的,今天的问题也是这个机制带来的。唯一的出路是制度改革,而不是放弃G D P作为指标。所以这对政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。
今天主要谈两个问题,一个是谈政府与市场的关系,一个是谈中国模式。与此相对应的是单一的国有制经济,它剥夺了全体公民的私有产权,所以哈耶克将它称为通向奴役之路。
这之后英国开始产业革命。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理论基石。
政府可以确确实实地保护私有产权,这个为发展企业和企业家,为企业家阶层产生奠定了制度基础,这是产业革命的起源。将政府的目的收窄在经济增长上,一定就会造成严重的扭曲。相反,过去的改革靠的是地方之间竞争G D P,连市场的发展、连民企的发展都是靠着这个激励机制带来的。但当中国的经济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水平之后,那么超出经济增长之外的社会经济问题就变得重要了,而这一系列的问题绝大多数产生于地区竞争,比如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、中国公民收入占G D P比例持续下降、内需不足、不平等越来越严重、环境问题,尤其是土地的问题,城市住房的问题、地方财政问题、腐败问题等等,基本上是与地方竞争机制紧密相关。G D P的增长速度当然直接跟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联系在一起,而地区试验就是用来寻找经济增长的手段。那么下面的问题就是竞争什么了?竞争的是G D P增长速度。
三是独立司法,保证市场上签订的合同的执行,防止垄断和欺诈。降低增长速度可能危害改革,导致就业下降,社会矛盾尖锐,同时财政收入下降,金融、财政风险上升等。
当然从另外一面来说,从经济发展、从技术革新上来说,没有私有产权的情况下,市场无法发展,技术革新也无法前进。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采取的政策上的基本特点。
既然是由人组成的,人基本是一样的,所以没有可能自动地有某一些人会比另一些人更好,所以政府不可能会自动地大公无私,不会只关心别人不关心自己。相反,这几年看到一个很不好的迹象,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行政方式来压制经济增长,违反了市场改革的方向。
来源:南方都市报 进入 许成钢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中国模式 。比如说目标里包括增长、环境、平等、维稳等等。金融危机发生后,中国仍然有持续的高速增长,受危机的影响很小,所以就有人认为是不是表明中国模式特别的优越?更重要的问题是,这个模式,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不是能够持续?中国的制度,它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中央在资源、经济控制权方面向地方高度放权。今天中国经济相当于日本上世纪50年代末、60年代初的水平,日本在五六十年代有非常快的增长速度,60年代有10%的增长速度。
政府的第二大作用就是提供公共品,这个问题比较简单。金融危机就是市场失灵的一种,实际上中央银行建立的最基本职能就是为了防范金融危机。
市场运行的基础一定是私有产权,而政府的基本作用是保护私有产权。现在的目标好几十个,甚至一两百个,但是问题在于这些多目标之间互相经常是矛盾的,当多目标之间互相有矛盾时,地区之间竞争的到底是什么?上级评价下级的时候,标准是什么?怎么排序?所以就进入了死胡同。
再有就是地区做试验,比如说深圳作为特区,这是中国第一个以对外开放为主的实验区。但问题并不出在速度上,而是出在制度上。
既然公民和政府之间不可避免有矛盾,怎么可能依赖政府来保护产权?依赖政府不偏不倚地执行合同?如果公共品需要政府来提供,怎么有可能政府在提供公共品的时候考虑的只是民众的利益?宪政是一种制度,这个制度就是保证政府不可能滥用权力,因此宪政是法治和市场秩序的基本保证。市场经济是完全建立在合同关系上的,买方和卖方通过合同建立权责关系,合同的执行需要第三者,最重要的第三者就是政府。这里的关键就是政府能不能保证合同的执行,合同执行里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司法是否独立,如果司法偏向一方,市场运行的基本条件就破坏了。宪政是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。
而由上级考核下级,下级互相竞争,这样的方式实际上是不可能长期解决地方政府的激励机制问题。有意识地降低增长速度,并不会自动地推进改革。
过去30年的快速增长,就是因为地区竞争驱动实现的。谁是政府?政府代表了谁的利益?这里抛开意识形态,也不讲任何主义,任何政体下的政府都是由人组成的,这不可否认。
这里关键是任何竞争性的私有品的领域,都应该没有国有部门在里面。道理非常简单,只有在宪政的条件下,政府才能将自己的手脚捆起来,避免侵犯私有产权。
1 留言